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场观察 - 正文
江西南丰:小水电站的“云端”新生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9日    浏览:1   0 收藏

  初秋的盱江,碧波荡漾。两岸绿意葱茏,盘山公路蜿蜒向前。在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车么岭水电站,宽敞厂房里,水轮机规律嗡鸣,显示屏上数据跳跃,周围却不见人影。

  “以前要三个人轮流守着。现在好了,打开手机App,啥都清清楚楚。”电站业主王庆全笑着演示。指尖轻点,水位、流量、发电量一目了然。这座曾因设备老、成本高而陷入困境的小电站,如今焕然一新,成了会“思考”的智慧电站。

  变化,得益于南丰县探索的小水电“托管”模式,让老电站迎来新生。

  南丰县水系发达,河网密织。上世纪六十年代,盱江边建起第一座小水电站。几十年间,24座小水电站如珍珠散落,总装机容量近2万千瓦,年均发电5300万千瓦时,曾是点亮乡村的“顶梁柱”。

  但岁月流逝,问题渐显:设备老了,技术旧了,汛期常让人措手不及;各自为战,效益不稳;有的电站为多发电,过度取水,影响生态。

  “过去每座电站都是‘孤军奋战’,效益低,风险高。”县水利局小水电站管理负责人余碌括坦言。

  2022年,南丰县开始探索整县小水电托管。他们与专业公司合作,对分散电站统一升级,搭建集控平台,实行统一运维。

  太和镇寨俚水电站业主潘松华还记得当时的犹豫:“投20多万元搞智能化,划算吗?”

  水利部门给他算了笔账:改造后,机组能自动调节,既保生态流量,又提升发电效率,年收益有望翻番。潘松华心动了,决定“搏一把”。

  结果令人惊喜。电站年发电量从70万千瓦时猛增到120万千瓦时,年收益从22万元跃至39万元,人工成本还减半。如今,潘松华常年在浙江打工,却能随时用手机查看电站运行情况。

  “这笔投资,值!”他笑容里满是欣慰。

  截至目前,南丰已投入近500万元,完成22座电站智能化升级。厂区装上“天眼”,数据实时上传“云端”。机组异常自动报警停机,真正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

  走进南丰县小水电集控中心,巨大电子屏上,22座电站运行情况尽收眼底。水位、流量、负荷、生态流量等数据实时更新。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就能远程启停机组、调控水位,实现跨流域科学调水。

  “过去每站至少要三人值守,汛期更是提心吊胆。”紫霄镇罗坊水电站业主向文元深有感触。现在,他定期巡查即可,主要靠集控中心远程调度。

  更让他安心的是智能预警功能。有一次,水轮机密封件突然漏水,触发系统自动报警,不到1小时运维人员就赶到现场,不到半天便恢复发电。“要是放在以前,等外地厂家来修,少说三四天。损失的发电量,抵得上小半年人工费。”

  这场变革的背后,是“集约化+物业化”的双轮驱动。南丰不仅建起智慧中枢,还引入第三方专业团队,负责设备维护、防汛应急、生态流量监测等。

  数据最有说服力。集控中心投用以来,全县小水电运营成本平均下降了30%,综合效益提升15%,生态达标率显著提高。“小水电破坏生态”的旧印象,逐步改善。

  “集控中心是‘智慧大脑’,物业化管理是‘贴心护卫’。”余碌括形象地比喻,“两者结合,让分散的小水电串联成网,走出了一条安全、绿色、高效的新路。”(记者董道勇)

【责任编辑:王頔】


注:本文转载自新华每日电讯,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11011402054738号 备案号:京ICP备2025130048号-1
Copyright © 2025-2033 by eept.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联华源节能环保科技研究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