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要闻 - 正文
天山脚下的“能源担当”——中国石油助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纪实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9日    浏览:4   0 收藏

金秋九月,天山南北瓜果飘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喜迎成立七十周年。

七十载风雨兼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这片约占全国国土面积1/6的广袤大地,一路从戈壁荒滩到绿洲新城,从闭塞落后到开放繁荣,书写了改天换地的传奇。而在这幅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中,“宝石花”与“雪莲花”交相辉映,成为推动新疆经济腾飞的重要力量。

从“马拉驴驮运油”到“油气管道连城乡”,从“点灯靠油、取暖靠煤”到“蓝金进万家”,从“单一农牧业”到“多元产业兴”……七十载沧桑巨变,中国石油在166万多平方公里的边疆大地建成了三大油气田、三大炼油化工基地,以及西部最大的油气储备基地和工程技术服务保障基地。十余家驻疆企业不仅在此践行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迈誓言,也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大国央企的责任与担当。

油气为脉 赋能高质量发展

稳定的油气供应,是新疆工业发展的“生命线”,更是保障民生福祉、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重要支撑。

从克拉玛依一号井喜喷工业油流,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诞生算起,七十年来,中国石油持续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助力新疆成为祖国西部升腾的能源新高地。2024年,新疆油气产量当量达6664万吨,已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一。其中,中国石油贡献占比达80%以上。

当前,以页岩油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已成为国家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资源,同时也成为保障国内原油产量稳定的重要砝码。

在中国石油新疆油田,页岩油已成为克拉玛依石油人增储上产的希望。截至9月25日,我国首个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中国石油新疆吉木萨尔页岩油累计产量突破500万吨,标志着我国对页岩油的开发从技术探索迈向稳定产出阶段,为我国非常规资源高效开发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和管理经验。

70年来,在疆石油人不仅持续推动石油勘探开发技术迭代升级,钻井深度也早已突破传统地质理论的油气“死亡线”。

在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中国深度”再度定义“地下之极”。今年初,深地塔科1井在地下10910米完钻,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垂深井。数据显示,近年来,塔里木油田累计完钻8000米以深井占全国50%以上,探明的超深层油气储量占全国的3/4,超深油气年产量达2047万吨,成为我国最大超深油气生产基地。

在新疆,许多城市都是因油而生、因油而兴。从投身油气开发的那一刻起,中国石油驻疆企业便坚持用好油气资源,通过发展油气产业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路通油畅,业兴民富。在沉寂千年的塔克拉玛干,在疆石油人为了加快盆地油气开发,促进南疆经济发展,硬是闯进茫茫大漠,辟出一条沙漠公路,从此“死亡之海”成为“希望之海”。建成通车的30年间,沙漠公路已不仅是穿越“死亡之海”的便捷之路,更蝶变为向“绿”而行的生态之路。2022年,塔里木油田对公路沿线86口依赖柴油机发电的水源井进行光伏发电改造,推动生态防护林抽水灌溉实现“油改电”零碳排放。

从塔里木盆地开采的天然气,沿着绵延4200多公里的钢铁管道一路东行,当它点亮上海外滩璀璨灯火时,这条横跨东西的能源动脉,已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近5亿人的日常生活。2002年,作为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的西气东输工程启动建设,中国石油在新疆率先建成克拉2等大型气田,让新疆的“福气”跨越千山万水,输送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截至目前,包括西气东输二线、三线在内的西气东输工程管道系统供气范围覆盖全国28个省区市,惠及400多个城市。

为支援新疆农业发展,提供优质化肥,中国石油倾力打造的南疆新型工业化名片——塔里木油田大化肥项目于2010年成功投产。自此,实现了新疆区域优势资源转换,延伸了石油石化工业发展产业链,为当地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天山南北,戈壁大漠,中国石油千余座油气站点覆盖166万多平方公里国土。它们不仅是能源补给站,也是守护民生的“温暖驿站”,更是应急救援的“平安小屋”。在位于G314国道964公里处的温宿佳木加油站,站经理王东风每天都会为过往司机提供热水、维修工具。“去年冬天,一位货车司机的车在距加油站不远的乡道上因故障而抛锚,我们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开车50公里送去零件,帮他修好了车。”这样的故事,在新疆的中国石油站点每天都在发生。数据显示,中国石油在疆加油(气)站达1000余座,累计为新疆供应成品油超1亿余吨、天然气超10亿立方米,保障了新疆60%以上的社会表观消费量。

随着新疆现代化建设加快,各族群众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日益迫切。

1995年以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销售公司已将“蓝金”送入全疆14个地州市,年供气量持续保持疆内市场占比达86%以上。“以前做饭要烧煤,又脏又累,现在用天然气,厨房干净了,取暖也更方便了。”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第七房管区6号楼居民艾尼瓦尔·阿布来提说。十余年间,中国石油在疆天然气供应约可替代标煤2.58亿吨,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4.96亿吨,为新疆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企地融合 蹚出特色帮扶路

在发展油气产业辐射周边经济,实现企地共赢的同时,中国石油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禀赋优势,在戈壁大漠书写振兴发展的“石油答卷”。

早在1988年,中国石油便按照当时的国务院部署,陆续在新疆帮扶8个定点扶贫县。扶贫战场之广,涉及民族之多,前所未有。

除位于北疆的6个中国石油定点扶贫县外,10余家驻疆企业积极响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号召,尽锐出战,2014年在全疆广泛开展“访惠聚”行动,扶贫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在北疆,中国石油帮扶产业项目遍地开花。

位于天山东麓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气候冷凉,适宜菌类生长。随着市场对菌类产品需求量的增加,原有的作坊式生产规模小、功能落后,严重影响了海子沿乡食用菌种植基地菌类产量及质量。2024年,中国石油投入帮扶资金1080万元,实施巴里坤食用菌种植基地提升改造及配套设施项目。新建的厂房让菌棒在无菌环境下标准化生产,每一个菌棒都百分百发菌、百分百出菇,极大提高了原材料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海子沿乡党委副书记杨玉波算了一笔账,按照每公斤香菇12元的批发价计算,每个大棚一茬可增收3.5万元左右。

1994年,中国石油开始对口帮扶尼勒克县。31年来,石油人深深扎根尼勒克县,紧紧围绕“产业、民生、医疗、智力”四个维度,累计投入超1.7亿元资金,援建50余个项目,援派12批次19名挂职干部,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走出了一条“种养+销旅”一体化发展道路,将石油精神“深耕”成沃土上一茬茬破土的“新绿”。

在南疆,中国石油产业帮扶打造了一批“明星产品”。

泽普县的核桃、于田县的玫瑰花、莎车县的巴旦木……在产业帮扶的推动下,曾经一度落后的边远县城纷纷亮出了新名片。与此同时,中国石油不断联通产业链,利用网点优势帮助村民开拓市场,解除了销路不畅的后顾之忧。

“以前我们种的核桃、红枣丰收了,却愁着没销路、没加工渠道,一年到头赚的钱刚够买馕。”泽普县波斯喀木乡库其村村民买买提·托合提买谈及过去的困境,语气里满是无奈,“现如今,我们的农产品已入驻昆仑好客供应链,进入全国多地加油站便利店,再也不用为卖不出去而发愁。”

2024年,中国石油积极协调组织泽普县新泽粮油、景旭薯粉等6家企业,携带从农民手中收购并加工的冻干冬枣、核桃油、红薯粉条等46种特色农产品参加中国石油昆仑好客第四届购物节,一举打响了泽普农产品的名气,让农民曾经的“增收难题”变成了如今的“致富底气”。

通过培训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帮扶方式。

“援疆不仅要援物资、援技术,更要援观念。”塔里木油田驻星光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万红心道出了新疆帮扶战线石油人的心声。在库车市牙哈镇阿克布亚村、星光村,石油人创新“技能培训+岗位推荐”模式,帮助当地村民转变“在家务农”的传统观念,每年帮助超300名村民实现外出就业。数据显示,自塔里木油田派遣驻村工作队以来,已帮助数以千计的村民实现稳定就业,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当地的经济优势、发展胜势。

倾情为民寻富路,天山南北沐春风。“十四五”以来,中国石油驻疆企业累计投入帮扶捐赠援建资金超4亿元,实施援建项目560余个,带动超6万余名群众增收。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中国石油始终以“造血式”帮扶激活新疆发展动能,让天山南北的特色产业“活”起来,让各族群众的腰包“鼓”起来。

“双新”助力 站上“新”高地

天山南北,巨翼旋动;大漠戈壁,光伏如阵。

随着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兴起,新疆作为全国能源大区,昔日的荒凉之地如今正源源不断地产出“绿色”能源。作为新疆“双新”产业的首批建设者之一,中国石油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为促进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带动区域产业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

——科技赋能,开启绿色生产新篇章。

中国石油吐哈油田的火8井单井站紧邻国家4A级景区——火焰山。步入井场,映入眼帘的不再是密密麻麻的传统供电线路,取而代之的是排列整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光伏板。

这些光伏板如同一个个能量收集器,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井场的平稳生产提供动力。据吐鲁番采油管理区神泉采油中心主任万礼鹏介绍,火8井零碳井场目前已安装110千伏光伏板,一天平均发电约180千瓦时,实现了光伏绿电零碳采油。从环保角度来看,光伏发电过程中几乎“零排放”,有效减少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为保护吐鲁番地区的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早在2022年,新疆油田边探井就已成功应用“智能间抽+离网式光伏发电”技术,实现了新能源供电与智能化采油技术成功结合。如今,在优化光伏装机功率和光储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动态调整使得井场光储系统的投资成本大幅降低。这一先导试验的突破不仅为抽油机零碳采油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还为边探井的提产提效提供了新的低成本且环保的技术路径。

——转型升级,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样板。

吃“粗粮”,产“精品”,以美丽石化建设助力美丽新疆建设。“作为中国石油驻疆央企,独山子石化塔里木二期乙烯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加工275.5万吨油气原料,产出超200万吨高端聚烯烃产品,相当于为新疆高端化工产业链注入核心动能,带动下游包装、农业等产业集群发展。”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公司副总经理李冀在建设现场说道。作为中国石油推动新疆石化产业升级的标杆工程,独山子石化塔里木二期乙烯项目建成后,将实现裂解炉烟气二氧化碳与污水近零排放。

绿电直连,为在疆企业开通“绿电专线”,实现环保和经济双赢。塔里木油田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绿电直连”的号召,联合国家电网、独山子石化等企业,从环保、技术、经济等多个维度开展上库高新区低碳转型130万千瓦光伏项目(简称上库项目)部署,以此促进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更好地满足在疆企业绿色用能需求。

数据显示,上库项目自今年1月并网发电以来,累计生产绿电突破3.6亿千瓦时,运行高效稳定。配套的13万千瓦/26万千瓦时超大型储能系统,也能很大程度上解决光伏发电的波动性难题,有效改善用能结构,助力新疆地区绿色生产和低碳转型。

宝石花绽七十载,天山脚下谱新篇。七十年来,中国石油与新疆同呼吸、共成长,以能源之力赋能发展,以帮扶之情温暖民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石油将继续扛牢“三大责任”,持续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深化企地融合,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为新疆高质量发展和长治久安贡献更多石油力量,与新疆各族群众携手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张昊哲】


注:本文转载自新华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11011402054738号 备案号:京ICP备2025130048号-1
Copyright © 2025-2033 by eept.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联华源节能环保科技研究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