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前沿技术 - 正文
新能源全面登堂入“市”,标志着新能源“保量保价”时代终结,开始全量进入市场化时代
来源:中国石化报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5日    浏览:3   0 收藏

微信截图_20250715113230.jpg

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106兆瓦光伏发电站。朱克民 摄

刚刚过去的高考季,莘莘学子经历了人生重大节点。就在这个6月,新能源产业也经历了全面入市的历史性转折。

今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重磅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简称“136号文”),对新能源全量入市、机制电价、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等多个方面作了明确规定。

在胜利油田电力技术专家严川看来,“136号文”是革命性的,标志着新能源“保量保价”时代终结,开始全量进入市场化时代。

新能源版本的“狼来了”

失去了“保量保价”的政策保护,很多人对未来感到焦灼和迷茫

根据“136号文”,6月1日是新能源项目的“分水岭”,6月1日之前的存量项目,依然享受政策红利,享有保障性电价;6月1日之后的增量项目全部入市,通过市场供需决定电价,由“政府定价”转向“市场定价”。

严川见证了新能源产业的时代变迁:补贴时代,政府给予补贴,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保量保价”时代,85%的电量按燃煤发电基准价保价收购,剩余电量按照电力现货市场出清和定价,“相当于一只脚迈入了市场,身子还在市场之外”;“136号文”开启全量入市时代,新能源全电量入市,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

胜利油田高级专家朱铁军说,过去,新能源发电项目的收益相对简单,发电量乘以固定电价,刨除成本,剩下的就是收益,多发电等于多创效;如今,电价是波动的,陡然增加了收益的不确定性。

失去了“保量保价”的政策保护,很多人对未来感到焦灼和迷茫,市场惊呼,新能源版本的“狼来了”:有人选择观望,对新能源项目按下“暂停键”,静观其变;有人选择行动,按下“快进键”,抢装强上,想在6月1日前搭上“末班车”,抓住政策红利的尾巴。

“末班车”是颠簸的。严川解释,“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只是给存量项目一个过渡期,保障前期的投资免遭重大损失,一旦收回投资回报,最终要全量入市。他呼吁,新能源发电企业应尽快摒弃对政策的依赖和迷恋,不要再抱有幻想。

过去多年,在政策驱动下,新能源产业一路高歌猛进。一季度,我国风电光伏发电合计新增装机7433万千瓦,累计装机达14.82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但快速膨胀的新能源产业同时引发行业乱象,产业链上游的设备制造商价格内卷,有的制造商不惜亏本拿订单,2024年,隆基、通威等头部企业亏损超百亿元,多地中小厂商爆雷,大规模退市或破产,反观产业链下游的发电企业,赚得盆满钵满,成了暴利行业。

从短期看,“136号文”的问世,引发新能源产业阵痛,但从长期看,让行业重新洗牌,重新分配价值,存量挤掉水分,增量市场博弈,倒逼行业回归理性,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原来,新能源产业就像政策庇佑下的小船,经不起风吹浪打,只有经历市场风浪洗礼的大船,才能顶住惊涛骇浪。”严川说,靠吃补贴、“保量保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新能源产业要学会在市场博弈中求生存。

他建议,胜利油田的存量项目,用电价格结算维持原状;增量项目参照山东省机制电价进行结算,激励新能源项目增量优化升级,降低用能成本。

为了最大限度提升新能源的消纳能力,长期以来,火电一直替新能源分担着调节任务,让路新能源发电,配合新能源发电调节自身的发电量。未来,新能源从辅助电源成长为主力电源,不仅体现在体量的大,更体现在体质的强。

储能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储能是万万不能的

新能源全量入市,谁配了储能,谁就有更强的量价调节能力

作为新能源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储能行业也在这场动荡中受到了波及。

“136号文”明确规定,“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这意味着“强制配储”正式落幕。

行业苦储能久矣。储能曾是新能源装机的“标配”,各地政府要求,按照新能源装机规模的10%~20%配置储能。

严川说,配储不仅拉高了新能源的投资,而且后期要增加运维成本、承担电力损耗。

为了合规,很多新能源发电企业对储能的实际调节作用根本不抱多大希望,设备招标也是价低者得,导致一些成本低廉、粗制滥造、低价竞标的储能企业很容易拿到订单,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圈。

由于质量和安全没保障,新能源发电企业对储能是“配而不用”,电网企业害怕出安全事故更不愿意调用。久而久之,储能设备成了“僵尸”。

叫停了强制配储,看似对储能行业是利空,实则是重大利好。

储能的本质是优化收益的资源,而不是满足政策合规的负担。在宁德时代储能解决方案技术总工程师林久标看来,配储的企业可以参与峰谷套利、可中断负荷、调峰服务、电能现货、虚拟电厂等市场化交易和辅助服务,通过对市场各类资源的整合优化,打开储能的盈利空间,调动配储的积极性。

储能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储能是万万不能的。严川说,新能源全量入市,谁配了储能,谁就有更强的量价调节能力。中午光伏高发期,电价低,有时甚至是负电价,有储能的企业可以把大发阶段的电储存起来,电价高位时段卖电,谷段充电、峰段放电,实现价值创造。

山东是用能大省,也是光伏装机规模大省,峰谷电价差在1元以上,具有巨大的利润空间。严川建议,根据现行国网分时分段电价,胜利油田应尽快优化完善分时电价传导机制,充分体现新能源消纳的供需关系,引导用电负荷削峰填谷,实现调峰降本。同时,加快大型储能项目论证,根据电力现货市场价格实时调整储能充放电策略,打开储能的收益空间,进而实现更大规模的新能源消纳。

“136号文”促使储能行业加速优胜劣汰,过去,“强制配储”是推动储能装机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未来,储能将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市场需求催生从“要我配储”转向“我要配储”,储能将真正迎来价值驱动的时代。

波动性、间歇性是新能源天生的缺陷,林久标相信,通过储能等市场资源的调节完全可以补齐新能源的短板,新能源在极端情况下配的储能足够多,完全可以像火电、水电一样可控。

“拼车”变“专车”

有了绿电直连,绿电相当于有了专属的通道,就像是坐上了“专车”

市场,看得见的是新能源全量入市、不得强制配储,看不见的是以荷定源。

大量新能源入市,如何消纳?

5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公布《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能源〔2025〕650号,以下简称“650号文”),创新性提出绿电直连新业态新模式,鼓励新能源发电企业使用专线将绿电“点对点”输送给特定用户,实现绿电“专供专销”。

在严川眼里,“650号文”和“136号文”是接续的,缓解了新能源项目过度建设而带来的消纳压力,未来,上马新能源项目,要遵循以荷定源的原则,找到负荷再建项目,否则,新能源入市了,有可能被市场吞噬,亏得血本无归。

对胜利油田而言,绿电直连无疑是重大利好,打开了新能源对外合作的政策空间,铺平了绿电直供通道,补长了源网荷储最后一公里短板,促进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

“650号文”,既是对新能源消纳问题的积极回应,又是应对国际碳关税壁垒的制度创新。

2023年8月,《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正式生效,出口欧盟的电池产品碳足迹超标,征收高额关税。同年10月,全球首个碳关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正式实施,2026年1月1日正式开始对钢铁等六类产品征收碳关税。

朱铁军说,新能源上了电网,随波逐流,火电、绿电根本无法区分,各种电源在大网上传输就像是“拼车”;有了绿电直连,绿电相当于有了专属的通道,就像是坐上了“专车”,供应的电量可以进行清晰的物理溯源,帮助出口型企业免除碳关税,提升绿电溢价。

嗅觉敏锐的宁德时代似乎未卜先知,洞察到政策风向。3月15日,宁德时代全球首个高比例绿电直供零碳产业园落户山东省东营市,利用东营与生俱来的风光等新能源资源禀赋,建设高比例的绿电直供模式,打造零碳产业园。

不确定的项目收益正悄然改变着新能源从业者的理念。过去,朱铁军考虑更多的是多发电,关注的焦点是午间光伏大发期;现在,他追求的是发电价值最大化,挖掘弱光发电期价值,在项目设计选型上,不再单纯追求低成本,而是更看重全生命周期的综合价值,光伏组件选型上更愿意采购光电效率高的产品。

新能源全量入市,极大考验着经营者对新能源电站的管理运营水平。严川说,电价随行就市,对于新能源发电企业,唯一主导效益的只有成本,要提升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管控能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对冲电价的不确定性。

“136号文”只是一个指导性意见,具体操作细节尚未明确,由各省结合实际配套承接性细则。5月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山东打响第一枪,率先出台了全国首个细则——《关于做好2025年电力市场平稳衔接过渡有关工作的通知》,对新能源项目存量与增量划分原则、机制电价、竞价方式等作出详细说明。面对政策变化,眼下,胜利油田一方面加强新能源存量项目的高质量运维,另一方面加强对增量项目的效益评价和论证,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

注:本文转载自中国石化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