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策法规 - 正文
从《能源文明史》看科技发展的底层逻辑
来源:封面新闻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浏览:6   0 收藏

封面新闻记者 孟梅

从“能源对历史的影响”“有关能源的科学发现”“能源与精神世界的关系”三重维度带领读者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能源之旅。火、农耕、化石能源、电力的出现,以及正在进行的可再生能源转型,每一次能源的更替都深刻重构了社会形态与文明的存续方式。

今天推荐的《能源文明史》,就是这样一部讨论从科学和哲学角度认识能源的科普读物,让我们从能源角度打开人类文明史。

最新的大型发电站,即巨大化的人工胃肠所提供的大量能量,也被积极地回馈给了信息处理设备,即人工大脑的技术革新,最终制造出超越人类大脑的人工智能(AI)。

大脑的本性就是无止境地获取能量。我们能够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文明社会,是通过将可消化的食物扩大到化石燃料和铀矿石,使通过消化器官吸收的能量急速增加,让大脑变得巨大化,变成像怪物一样的生物。这无疑是人类不断集中投喂大脑后的人类进化史的延续。

跟随作者开启的这段能源的科学和哲学认知之旅 ,就会了解,什么我们的社会会加速“脑化”?现代社会的节奏竟然已经超过了“老鼠的速度”?现代人类的时间可以用“狗寿”来形容?作者发起的这趟能源认知之旅,视野宏大,丰富有趣。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能让读者认识到,在气候危机与技术革命的旋涡中,理解能源才能理解人类文明的底层逻辑。

从能源角度打开人类历史这本书,才能让我们看清文明演进、战争爆发和科技发展,并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样一个依靠外部的能量投入而加速“脑化”的社会还有未来吗?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也正是解开人类与火的关系后浮现出来的有关能源的根源性问题。

大脑的本性——对能量的无限渴望

在现代社会中,人类通过化石燃料等获得了大量的能源,支撑着自己创造的文明社会。正是我们高度发达的头脑造就了这样一个能源消费型社会。我们的大脑只占身体总重量的2.5%,却要消耗人体基础代谢(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的20%。普通的灵长类动物只需要消耗基础代谢的13%左右。人类的大脑是如何进化到需要大量能量的呢?

人类通过烹饪使大脑变得高度发达。虽然偶尔也有人推荐生食,但这样会使体重锐减,这种行为也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水手亚历山大·塞尔柯克被称为鲁滨孙·克鲁索的原型,他独自在荒岛上生活了四年多,但他会生火做饭。如果没有加热食物这一外部能量的投入,我们甚至很难维持自己身体的运转。

我们人类引以为豪的优秀大脑,通过加热的形式间接地吸收火的能量,不断变大,远远超过了自然界中生食动物所能容许的大脑体积。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本质上希望“变得更聪明,并为此获得更多的能量”。

俯瞰人类创造的文明社会,人类大脑的本质不就体现在这里吗?这是一个通过增加能源消耗而不断发展的社会。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的社会,通过让机器,而不是自己的身体“吃”化石燃料等能源,带动蒸汽机和汽车,产生电力,实现了电子设备的飞跃性进步和发展。

最新的大型发电站,即巨大化的人工胃肠所提供的大量能量,也被积极地回馈给了信息处理设备,即人工大脑的技术革新,最终制造出超越人类大脑的人工智能(AI)。

大脑的本性就是无止境地获取能量。我们能够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文明社会,是通过将可消化的食物扩大到化石燃料和铀矿石,使通过消化器官吸收的能量急速增加,让大脑变得巨大化,变成像怪物一样的生物。这无疑是人类不断集中投喂大脑后的人类进化史的延续。

这样一个依靠外部的能量投入而加速“脑化”的社会还有未来吗?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正是解开人类与火的关系后浮现出来的有关能源的根源性问题。

作者简介:

[日]古馆恒介,1994 年 3 月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理工学部应用化学系,现于ENEOS Xplore(股份)公司。因在日本石油公司从事过从下游零售到上游石油勘探的相关业务,对能源行业有深入的了解,并对能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这一话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深入钻研,便有了这样一本能源主题的集大成之作。译有《力量与饥饿——直面现实思考能源问题》(罗伯特·布莱斯著,英治出版2011年版)。


注:本文转载自封面新闻,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