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深耕 民意生根 浙江设区市立法实践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观察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9日
浏览:
3
0
收藏
单位和个人都可以提出城乡建设与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基层治理等方面的立法建议项目……近日,浙江各设区市人大相继发布公告,就2026年立法计划或立法项目向社会公开征集建议。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10年来,在浙江,拥有地方立法权的各设区市,将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度融入立法全过程,从选题、起草到审议、评估,每一步都力求倾听民声、汇聚民智、体现民愿,共同书写着新时代地方立法工作的生动篇章。
问需于民:项目从“呼声”中破土
立法项目是否精准,直接关乎法治的回应性与实效性。
作为创业创新热土,台州市在共同富裕实践中既孕育了“小微金改”“蓝色循环”等经验,也面临产教融合、群体增收、“一老一小”等挑战。
台州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立法需同步发挥巩固经验与破解难题的双重功能。民意数据显示,“共富”是人大代表联络站、基层立法联系点、12345热线的“高频词”。因此,台州立法精准切入乡村组团发展、技术工人待遇提升等“小切口”,推动共富实践行稳致远。
而在宁波,大数据赋能绘出民生立法导向图。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在编制立法计划与规划时,系统汇总网信、信访、市长热线等多渠道社情民意,深度分析代表议案建议,确保立法项目精准对接“民生之忧”。
过去10年,宁波市社会民生领域立法占比达50%,凸显了立法为民的鲜明价值取向。
“时度效”是各设区市立法工作的重要考量。
在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人大专委、基层单位“三方力量”作用,拓展立法项目来源的基础上,温州市坚守“急用先行、突出重点、总量可控”原则,快速响应要求、固化“大拆大整”经验对危房治理立法,持续推出物业、电梯、家政、养老等系列民生法规。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均体现了对改革发展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高度关切与精准把握。
“小快灵”精准回应社会热点。金华市遵循“小切口、真管用”原则,围绕文明创建、无偿施救、环境保护等热点,及时出台“文明立法三部曲”、《无偿施救规定》等法规,将实践经验固化提升,体现了立法对民意的快速响应与制度性保障。
汇聚民智:立法在“碰撞”中升华
法规草案的形成,是民主最生动的课堂。浙江各地创新形式,让立法过程成为汇聚民智、寻求共识的民主实践。
“装修电钻声从早响到晚,孩子被吵得哭,老人根本没法休息”……今年7月中旬,《宁波市施工噪声污染防治规定(草案)》意见征集活动走进宁波市鄞州区下应街道天宫社区,居民们填写意见表、扫描二维码,填下“希望建立施工噪声投诉快速响应通道”“建议推广低噪声施工技术”等建议。
宁波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每部法规均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征求意见。此外,还通过调查问卷、电视访谈等创新形式,吸引市民参与立法,使立法过程成为生动的法治公开课。
为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一些设区市将辩论机制引入地方立法,通过搭建立法辩论平台,充分阐述意见、表达利益诉求,从而有效凝聚立法共识。
“小区公共收益应该发放给业主还是留作公用?”“提高物业费与提升服务质量孰先孰后?”去年4月,丽水市莲都区岩泉街道丽阳社区围绕修改《丽水市物业管理条例》举办立法辩论会,活动当天虽然下着小雨,但辩论会现场还是吸引了不少市民观摩。
活动不仅设置正反辩论方,还邀请街道及社会各界多方代表列席,安排现场交流和律师答疑,兼顾专业性与广泛性。丽水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辩论不争输赢,重在搭建对话平台。”
在舟山和台州,当地人大常委会还建立激励机制提升参与效能。比如,舟山建立“立法建议采纳证书”制度,对贡献突出者予以表彰;台州创设“立法市民库”和数字化“立法民意通”平台,连续多年召开立法协商会,构建了“参与—反馈—激励”的良性循环。
深度融合:民主与改革相得益彰
“发展要高质量,立法也要高质量。”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创新采用“两个阶段审查指导”机制,坚持提前介入,寓支持于审查,寓把关于指导,为设区市立法工作提供坚实支撑。
10年来,浙江省11个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形成“一域一品、各美其美”的生动格局,地方立法的辨识度和实效性显著提升:湖州以“美丽系列”立法,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绍兴不负“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盛名,立法推动古城、古酒、古运河等文化遗产古韵焕新潮;衢州将“礼”文化融入法规,引领城市守正创新……
立法与改革深度融合,相得益彰。为全国首个“撤镇设市”的龙港量身定制的《龙港市社区治理条例》,创设“三张工作清单”。在龙港的一个社区,工作人员依据条例清单,清晰高效地处理了社区事务,“现在办事有章可循,心里特别踏实”。《嘉兴市综合查一次若干规定》实施后,涉企行政检查户次大幅下降超53%,成为营商环境优化的典范。
《台州市共富工坊建设管理规定》实施以来,全市“共富工坊”已达1847家,吸纳农民就近就业5.8万人,发放工资7.6亿元,群众“农忙种田、农闲赚钱”,家门口就能“进工坊、当工人、领工资”。
“10年地方立法实践,不仅以法治之力推动了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百姓增收、民生优享,还促进了民主实践。”台州市人大常委会负责人表示,这不仅是民主立法的有益实践,也为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人大基层实践探索了路径、积累了经验。
有专家指出,浙江省11个设区市的十年立法实践,立于民,用于民,惠于民,深刻展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蓬勃生机与强大效能。
本报记者 岳德亮
注:本文转载自新华每日电讯,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