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策法规 - 正文
海南自贸港建设一线涌动“中国活力”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9日    浏览:11   0 收藏

作为我国最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海南自由贸易港(以下简称“海南自贸港”)将于12月18日正式启动全岛封关运作。当前,海南自贸港的封关筹备进展备受各界关注。9月22日至27日,科技日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深入海南各地观察到,该省正加速推进配套政策落地,提升通关效率,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以扎实行动释放中国对外开放的强劲动能。

政策落地显实效:制度红利持续释放

“我们是全国首家享自贸港加工增值30%免进口关税政策的试点企业;首批开通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进口自用生产设备免关税和增值税;享‘双15%’所得税优惠。”海南澳斯卡国际粮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澳斯卡”)董事长张慧说。

澳斯卡是海南自贸港诸多政策的受益者之一。2020年6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颁布后,张慧在洋浦动工建厂。次年4月,澳斯卡投产。4年多的时间,该公司已是华南标杆级的菜籽油加工基地,2024年产值超过59亿元。“企业单枪匹马难以成事,我们之所以能实现快速发展,核心在于两方面支撑,一是政策红利的助力,二是推动自贸港建设的各方力量给予的支持。”张慧说。

在海南自贸港美兰机场一站式飞机维修产业基地的维修舱内,一派忙碌景象——来自卡塔尔国家航空、蒙古航空、西班牙伊比利亚航空等航司的飞机正排队接受专业“诊疗”,享受高效维修服务。

政策红利的释放效应在这里同样凸显。“进境维修免保证金等政策,叠加海南独特的区位优势,为航空维修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机遇。”海口空港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海烨说,“今年海南自贸港的航空维修产值可达45亿元。”

自贸港封关在即,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EF账户)成资金往来关键。“这打通了跨境资金流动‘高速路’。”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吴义虎说。

企业在EF业务办理专柜办理业务。


EF账户的便利化优势,已被多家企业切实感知。元诚科技(海南)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王居望表示:“EF账户让企业跨境资金结算效率明显提高,而且还能自主选择离岸人民币汇率进行结算,实实在在提升了企业跨境业务的竞争力。”

通关效率再提升:贸易便利化加速突破

海南自贸港的核心监管架构是“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其落地实施离不开口岸的布局与建设。

“海南在‘二线口岸’建设中积极探索创新,目前已针对性推出4项创新举措,包括构建‘一站式通关’服务模式、实施‘前推后移’监管流程、加强智慧监管技术应用以及强化信用管理体系建设,通过多维度优化,为人员与货物通行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保障。”海南省口岸办公室专职副主任黄永红说。

这些创新举措的实际成效,在三亚凤凰国际机场的出入境通关得到直观体现。记者在该机场出入境通关区域看到,旅客们循着清晰指引,从容有序地在各通道前排队通关。“凤凰边检站在查验大厅部署30台生物信息前置采集设备,进一步完善38条验证通道,通过软硬件协同,让通关体验不断升级。”凤凰边检站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该口岸入境外国人数量、免签入境外国人数量两项占比均位居全国口岸前列。该负责人补充道:“客流高速增长的背后,是海南日益便捷高效的出入境环境所吸引,也得益于通达的航线网络与自贸港各项利好政策的协同发力,多重优势叠加。”

海南的货运通关领域也迎来重要进展。海口新海港和南港“二线口岸”(货运)集中查验场(以下简称“集中查验场”)是自贸港封关运作建设项目中最大的基础性工程,于9月中旬在公众面前亮相。

“货车抵达集中查验场后,最快3分钟内就可完成通关。”集中查验场相关负责人称。这一高效通关背后,离不开智能设备的支撑,海口海关所属海口港海关副关长韩彬介绍:“集中查验场配置有H986等智能化检查设备,海关通过智能审图技术,能够快速精准识别货物高风险异常情况。”

此外,洋浦港作为海南自贸港“一线”放开的国际门户与“二线”管住的国内枢纽,“中国洋浦港”口岸通关效率至关重要,智慧监管模式也在加速构建。

创新创业潮涌:市场活力持续迸发

在海南生态软件园,记者漫步于绿意与数字浪潮交织的小道上,代码流转的活力与创新气息扑面而来。该园区目前已吸引入驻企业15000余家,年营收超2000亿元。

记者戴着VR眼镜体验“认知功能障碍评估与训练软件”。科技日报记者韦秋莹摄。


云海链是该园区推动成立的数据要素科技平台公司,集聚了一批来自牛津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顶级科学家,数字身份系统、可信执行环境、可监管区块链等多项核心技术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该公司董事长助理张雅博介绍:“目前云海链聚焦个人医疗健康数据的价值挖掘及价值转化。”

此外,在海南多个定位清晰、优势独特的园区内,政企研等多元主体正积极释放创新热情,以国际视野迸发强劲的创新动能。

位于三亚的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汇聚数十家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和千余名南繁种业领域高层次人才,以国家粮食安全与种业创新为核心使命,持续推动农业科技向纵深发展。

检测人员正在通过近红外谷物分析仪检测大豆及水稻种子中营养成分的含量。科技日报记者 韦秋莹 摄


中种集团总经理助理、南繁硅谷运营管理中心总经理张晓强介绍,围绕种业亟需的关键共性技术及突破性产品,中种集团与崖州湾科技城多家科研单位合作,开展企科联合揭榜挂帅项目,形成攻关合力,目前已经启动实施项目超过30个。

在国际合作领域,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的实践正不断落地生根。“海南省种业实验室今年9月与塞内加尔农业研究所达成合作,我们向塞内加尔输出先进的农业技术与优质品种,同时也将引进当地特色种质资源,实现双向共赢。”该实验室副主任杨新泉说。

如今,崖州湾科技城已成为兼具“国之重器”担当与国际视野的农业科创高地。

责任编辑:李梦一


注:本文转载自科技日报,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11011402054738号 备案号:京ICP备2025130048号-1
Copyright © 2025-2033 by eept.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联华源节能环保科技研究院 版权所有